垃圾回收与内存泄露
什么是内存泄露
程序的运行需要内存。只要程序提出要求,操作系统或者运行时(runtime)就必须供给内存。
对于持续运行的服务进程(daemon),必须及时释放不再用到的内存。否则,内存占用越来越高,轻则影响系统性能,重则导致进程崩溃。
也就是说,不再用到的内存,如果没有及时释放,就叫做内存泄漏(memory leak)。
JavaScript 中的垃圾回收
浏览器的 Javascript 具有自动垃圾回收机制(GC:Garbage Collecation),也就是说,执行环境会负责管理代码执行过程中使用的内存。其原理是:垃圾收集器会定期(周期性)找出那些不在继续使用的变量,然后释放其内存。
但是这个过程不是实时的,因为其开销比较大并且 GC 时停止响应其他操作,所以垃圾回收器会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的执行。
不再使用的变量也就是生命周期结束的变量,当然只可能是局部变量,全局变量的生命周期直至浏览器卸载页面才会结束。局部变量只在函数的执行过程中存在,而在这个过程中会为局部变量在栈或堆上分配相应的空间,以存储它们的值,然后在函数中使用这些变量,直至函数结束,而闭包中由于内部函数的原因,外部函数并不能算是结束。
下面是一段示例代码:
function fn1() {
var obj = {name: 'zhangsan', age: 10};
}
function fn2() {
var obj = {name:'zhangsan', age: 10};
return obj;
}
var a = fn1();
var b = fn2();
在上面的代码中,我们首先声明了两个函数,分别叫做 fn1 和 fn2。
当 fn1 被调用时,进入 fn1 的环境,会开辟一块内存存放对象 {name: 'zhangsan', age: 10}。而当调用结束后,出了 fn1 的环境,那么该块内存会被 JavaScript 引擎中的垃圾回收器自动释放;
在 fn2 被调用的过程中,返回的对象被全局变量 b 所指向,所以该块内存并不会被释放。
这里问题就出现了:到底哪个变量是没有用的?
所以垃圾收集器必须跟踪到底哪个变量没用,对于不再有用的变量打上标记,以备将来收回其内存。
用于标记的无用变量的策略可能因实现而有所区别,通常情况下有两种实现方式:标记清除和引用计数。
引用计数不太常用,标记清除较为常用。
标记清除
JavaScript 中最常用的垃圾回收方式就是标记清除。
当变量进入环境时,例如,在函数中声明一个变量,就将这个变量标记为“进入环境”。
从逻辑上讲,永远不能释放进入环境的变量所占用的内存,因为只要执行流进入相应的环境,就可能会用到它们。
而当变量离开环境时,则将其标记为“离开环境”。
function test(){
var a = 10 ; // 被标记 ,进入环境
var b = 20 ; // 被标记 ,进入环境
}
test(); // 执行完毕 之后 a、b 又被标离开环境,被回收。
垃圾回收器在运行的时候会给存储在内存中的所有变量都加上标记(当然,可以使用任何标记方式)。
然后,它会去掉环境中的变量以及被环境中的变量引用的变量的标记(闭包)。而在此之后再被加上标记的变量将被视为准备删除的变量,原因是环境中的变量已经无法访问到这些变量了。
最后,垃圾回收器完成内存清除工作,销毁那些带标记的值并回收它们所占用的内存空间。
到目前为止,IE9+、Firefox、Opera、Chrome、Safari 的 JS 实现使用的都是标记清除的垃圾回收策略或类似的策略,只不过垃圾收集的时间间隔互不相同。
引用计数
引用计数的含义是跟踪记录每个值被引用的次数。
当声明了一个变量并将一个引用类型值赋给该变量时,则这个值的引用次数就是 1。如果同一个值又被赋给另一个变量,则该值的引用次数加 1。
相反,如果包含对这个值引用的变量又取得了另外一个值,则这个值的引用次数减 1。当这个值的引用次数变成 0 时,则说明没有办法再访问这个值了,因而就可以将其占用的内存空间回收回来。
这样,当垃圾回收器下次再运行时,它就会释放那些引用次数为 0 的值所占用的内存。
function test() {
var a = {}; // a 指向对象的引用次数为 1
var b = a; // a 指向对象的引用次数加 1,为 2
var c = a; // a 指向对象的引用次数再加 1,为 3
var b = {}; // a 指向对象的引用次数减 1,为 2
}
Netscape Navigator3 是最早使用引用计数策略的浏览器,但很快它就遇到一个严重的问题:循环引用。
循环引用指的是对象 A 中包含一个指向对象B的指针,而对象 B 中也包含一个指向对象 A 的引用。
function fn() {
var a = {};
var b = {};
a.pro = b;
b.pro = a;
}
fn();
以上代码 a 和 b 的引用次数都是 2,fn 执行完毕后,两个对象都已经离开环境,在标记清除方式下是没有问题的,但是在引用计数策略下,因为 a 和 b 的引用次数不为 0,所以不会被垃圾回收器回收内存,如果 fn 函数被大量调用,就会造成内存泄露。在 IE7 与 IE8 上,内存直线上升。
真题解答
- 请介绍一下 JavaScript 中的垃圾回收站机制
参考答案:
JavaScript 具有自动垃圾回收机制。垃圾收集器会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周期性的执行。
JavaScript 常见的垃圾回收方式:标记清除、引用计数方式。
1、标记清除方式:
工作原理:当变量进入环境时,将这个变量标记为“进入环境”。当变量离开环境时,则将其标记为“离开环境”。标记“离开环境”的就回收内存。
工作流程:
垃圾回收器,在运行的时候会给存储在内存中的所有变量都加上标记;
去掉环境中的变量以及被环境中的变量引用的变量的标记;
被加上标记的会被视为准备删除的变量;
垃圾回收器完成内存清理工作,销毁那些带标记的值并回收他们所占用的内存空间。
2、引用计数方式:
工作原理:跟踪记录每个值被引用的次数。
工作流程:
声明了一个变量并将一个引用类型的值赋值给这个变量,这个引用类型值的引用次数就是 1;
同一个值又被赋值给另一个变量,这个引用类型值的引用次数加 1;
当包含这个引用类型值的变量又被赋值成另一个值了,那么这个引用类型值的引用次数减 1;
当引用次数变成 0 时,说明没办法访问这个值了;
当垃圾收集器下一次运行时,它就会释放引用次数是 0 的值所占的内存。
Comments